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页 > 综合新闻 >

“小庙也有大神” 中医药在基层

  “病人在这里得到三甲医院的服务,享受的是一级医院的价格,”韩黄伟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的理念就是要让老百姓都能受益。”

  韩黄伟就是从亳州市三甲医院人民医院过来支援的主任医师,因为医术高明,很多不住在这个社区的病人也特意过来找韩黄伟看病。病房里有一位85岁的杨大爷,因为脑梗,一侧肢体麻木,同时患有糖尿病,脚肿了一指半高。他的老伴今年87岁,由于患脑梗后遗症,偏瘫不能走路,也无法说话。杨大爷听人说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治疗脑梗后遗症效果好,便带着老伴一起过来看病,然而心里却在嘀咕——这么小的医院能行吗?

  韩黄伟对杨大爷的老伴采用了针灸、理疗和偏瘫肢体训练结合的治疗方法。11天后,老伴说话清楚了,也能慢慢走路了。“她欢喜得不得了。”杨大爷说。

  除中医病区外,薛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还开设了国医大讲堂、基层中医论坛等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中医药文化。李新杰告诉记者,国医大讲堂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请市里知名的中医专家给大家做养生、康复等专题讲座。社区的老百姓都很爱听,尤其是老年人,非常感兴趣,每次讲座基本座无虚席。

  亳州市人民医院是一家综合医院,建院以来就设有中医专科门诊。在中医特色护理门诊,记者遇见了刚接受完刮痧治疗的孟女士。孟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暴聋了20多天,经过西医输液治疗,效果很不理想,于是在亳州市人民医院的中医科挂了号,没想到只做了一次刮痧就有了“通透”的感觉。中医科护士长余新翠告诉记者,给孟女士使用的是铜砭刮痧疗法,根据孟女士的病情和干预情况,一个疗程(10天)基本就能痊愈。

  薛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院长李新杰告诉记者,这里的病人经常用送锦旗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感谢。记者注意到,在医院走廊和医院办公室里,几乎每面墙壁都挂满了锦旗。“这些都是病人送的,这也是对我们的认可。”李新杰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庙也有大神”

  韩黄伟给杨大爷采用的是针灸和理疗治疗,只扎了三次针,身体不麻了,脚也不肿了。“小庙里也有大神啊!”他激动地说。

  张秀芳名中医工作室是亳州市人民医院成立的亳州市名中医工作室之一。此外,该医院还拥有1个安徽省名中医工作室。高品质的中医药服务能力,需要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闫良说,为了加快中医人才的培养,保护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亳州市卫健委每年都会评选名医工作室、名中医和青年中医人才,为建设名医工作室、重点专科以及配套设施拨付款项,为综合医院建设中医科室提供经济支持。

  在名中医工作室,亳州市名中医张秀芳刚结束一天的看诊。她告诉记者,自己每天要看80多个病人。以前来看病的主要是老年人,年轻人只占20%~30%。近5年来,问诊的人群中50%以上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症状主要是焦虑、失眠、脱发等。张秀芳认为,病人群体年轻化的原因主要是,亳州市对中医更加重视,对中医药管理规范,年轻人对中医药的认识和接受度也更深入。同时,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年轻人也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管理,更注重用中医方法调理身体健康。

  亳州市中医院是安徽省“北华佗、南新安”重点建设单位,非常重视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设立各级各类的名医工作室,在传承名中医学术经验,培养中医后备人才方面表现突出。

  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薛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病房,韩黄伟正查看病人情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摄

  面向全市基层中医的基层中医药论坛也是每月举办一次,采取聘请名老中医授课、基层中医相互交流的方式,把中医药理论、经典名方、特效疗法,通过论坛提炼出来,推进中医药技术互通互鉴、传承创新,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

  两年前,谯城区薛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个以西医为主的基层医院,现在却有了一个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中医馆。李新杰向记者介绍,中医馆年门诊量有6000余人次,年收住病人400余人次。在三楼中医服务综合病区,记者看到病房里住满了病人。“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服务能力提高了,病人就都愿意留在这里。”李新杰说。